类型
状态
日期
链接
摘要
标签
分类
图标
密码
关于打字的一些思考
我现在主要使用星空键道6和虎码这两个输入方案,下面就用这两个输入方案为例,来谈一谈不同输入法方案的区别和如何来选择谁拿自己的输入方案,以及对输入方案的一些思考。
在此之前,让我们先谈一谈输入法与输入方案的区别,以免混淆;以及讨论关于用户是否有更换输入方案的必要。
输入法与输入方案
输入法跟输入方案是不一样的。
输入法,也有一说作输入平台,通常指的是在各个平台进行输入的软件,例如百度输入法、搜狗输入法、RIME(小狼毫、鼠须管、中洲韵)等等。而输入方案则是按键与字符的映射规则。我们常说的全拼、五笔和双拼都是输入方案。
因为当前全拼在事实上一统天下,大家基本上将「输入法」等同于「全拼输入方案」,若是日常生活中沿用倒也无妨,但若要对不同输入方案作讨论,还是应当进行区分。
是否要更换当前使用的输入方案?
假如屏幕前的读者你用的是全拼方案,目前在考虑是否要更换为其他输入方案。那么可以参考 各输入方案的对比选择 这篇文章,我也谈谈自己浅薄的意见供各位读者参考。
在当前这个时代,快速准确的输入对多数人来说并非一个强需求。若用户平时打字的就是聊聊天,真的,全拼足矣。何况,就算是学习了其他理论上效率更高的输入方案,若不辅以一定量的练习,可能还不如原本的全拼呢。
从长远来看,上下文云联想输入、语音输入会越来越强大。甚至,有生之年出现科幻画风的思维直连输入也不是不可能。
练习打字,在下个时代可能就是小众中的小众了。
厘清了以上两个基本问题,下面我们就可以来聊聊各家的输入方案。
从星空键道6聊起
现在能找到的中文输入方案实在多如牛毛,各种类型、各样技术都有,想要都介绍到实在为难。幸好我熟悉的星空键道6是一款在设计上比较有特点的输入方案,可以从此入手,介绍一些常见的输入方案设计。
星空键道6,是双拼顶功设计的音形码中文输入方案。
注:以下图片均来自键道·我流大佬

我们一样一样来看。
双拼
双拼,即「声+韵」,任何声母或任何韵母都只用一个键。比如「中国」,其全拼是「zhōng guó」,和双拼则是「qy gl」,一键一声,一键一韵。
双拼的好处是减少了击键次数,不过也带来了别手键位增多的问题,比如「yj」一类。
音形码
音形码,顾名思义,即编码同时包含了字音和字形。键道的【音】,在上图中为橘色的键位,以双拼编码。键道的【形】,在上图中为紫色的键位,取横竖折撇捺五个基本笔划、氵亻口月木五个单编码字根和贝艹钅扌日十土七个双编码字根,及由字根衍生而来的一些变体。
以「中国」举例,其全码为「qyglii」,其键道双拼部分是「qy gl」,形码部分是「ii」。
音形码相较于如双拼类的音码,重码率更低,也就是说输入的准确度更高;相较于如五笔类的形码,字根更少,学习难度更低。
不过音形码也有自己的问题。第一,它易学难精。第二,在不熟悉音形输入方案的时候,思维会有割裂感,需要在字音和字形间开幅机横跳。
飞键
飞键,即使用不同的按键来表示同一个音码。
以「超」为例,其全拼是「chāo」,在键道中你可以用「jz」打出,也可以用「wz」打出。
飞键可以改善某些别手键位,甚至减少部分重码,不过学习难度不小,要想熟练使用得废不少工夫。
顶功
顶功,即在不使用空格,而通过后续的输入将字词顶上屏。以键道来说,它是码元二分的方案,将键盘分为「auiov」和其他按键,而「auiov」必然出现在字词编码的尾部。
在「auiov」后跟任何一个其他按键,之前已确认的编码部分将被顶上屏。这个就是顶功。
还是以「中国」举例,若键入「qygli」后「中国」已在首码,则跟着输入任何非「auiov」按键,「中国」都将上屏。
当然因为键道的字词编码分离等等,其还存在着多种顶功方式,而其他方案也各有不同的顶功方式。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。
顶功带来的好处是减少了接下空格的次数,而其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,为了实现顶功,往往要设计出一套复杂的规则。
并击
并击,准确来说不是星空键道6方案的设计,而是从硬件或软件上应用的同时处理多个按键的技术。不过笔者确实是从星空键道6并击 这儿了解到的,故此介绍一二。
并击,即区别于单击,同时按下多个键,硬件或软件会将所有按键依一定规则处理。
当前,实现并击的方法有速录机(硬件)、RIME(全平台)、AHK脚本(小仙并击等)。
并击在设计之初就相较于单击有更高的上限,但这个上限是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才能达到的。
依笔者说,大量的练习去提升并击的速度,从收益来看并不划算。反而,其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更大的用处在于改善别手键位。试试吧,依次按下「ymu」,是不是感觉在单手绣花?按我并击的设定,只需按下「y→we→u」。怎么样?虽然多了一个按键,不过是不是顺手多了?
谈谈我在折腾输入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
笔者见识短浅,不敢妄言各方案优劣,仅简单介绍一些接触过的方案,记录自己习练的感想。
一家之言,一家之言。
小鹤
如果说一个全拼用户想要更换输入方案,那么大概率会从小鹤入手。
无他,小鹤本身的「退可双拼,进可音形」,完善的多平台支持就足以让新手动心,再加上各个平台的入门教程都非常多,自然用户不少。
作为一款使用人数众多输入方案,小鹤本身的素质肯定是不会差的。不过在使用了小鹤音形两年之后,笔者还是忍痛放弃了它。
原因有三。一、词库较小,打空率高。小鹤的编码规则决定了它无法通过加形来降低重码,为了准确率,词库必然不能大而全。二、官方词库可能会对常用字词进行调频。三、部分拆字不够直观。
如果读者想使用小鹤音形作为主输入方案,那么笔者有一个小小建议:自己维护一份码表,加一些字,视情况增删调词。
键道
星空键道6,是由吅吅大山研发的一份方案,上面其实已经介绍的比较详细了。
它是一份六码方案,所以尽情加词,基本无所畏惧。不过由于其本质是一款加形选词的方案,故此一份高质量的词库必不可少。
它是一份音形分离的方案,能顶功,所以输入节奏优秀,还有与其他字词分离的简码编码空间。
它还是一份不定长方案,眼睛要一直盯着候选框才行……所以无法做到不看屏幕进行盲打。
词库可参考键道·我流和胖次魔改版。
虎码
我现前主用虎码进行单字输入。
这几个月有不少的心得,速度什么的反倒其次,优秀的形码加上单字的方案带来的是对心智的解放!注意力完全不必在打字上,不必费心组词,不必费心降码长。
这感觉太棒了!
【更新的暴论】:降码长和重码的重要性要在降低认知负担和手感之后。
音码和形码哪个更自然?
这个问题有很多的争论,在此谈谈我的看法。
音码可能是天生更贴近自然反应的输入方案。人脑中负责视觉词形加工的是大脑左侧梭状回中部、负责语音加工的是大脑左侧颞上回后部。而无论是看稿录入,还是词汇阅读,都是视觉(词形)、语音和语义系统等相互作用,动态激活的过程。
有部分研究证明,汉字阅读时有一部分神经机制是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语音信息。当然,总共也没几篇……说明不了什么。
而在思考时,人通常使用语音作为思维表征。在工作记忆模型中,有语音回路和视空间模板子模块,虽然它们不是完全分离的,不过非看打的时候,怎么想都是更多的使用语音回路吧。
当然,在有一定量练习的情况下,哪个更天生,笔者觉得完全不必在意。
笔者本身对于输入法也没什么研究,写下这篇文章更多地就是为了练习虎码,错漏的地方肯定很多。所以,一家之言,我且姑妄说之,大家且姑妄听之。
一些补充
在使用虎码近一年之后,其已成为笔者的主输入方案。当前,笔者的现代生文输入速度稳定100以上,日常使用已完全足够。
在彻底转为形码输入之后,笔者有一些心得与各位分享。
第一个体会是减轻输入过程中的思维负担,比起缩短码长更重要。人在同一时间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,将认知资源分配给输入内容比将其分配给输入方案更易获得流畅感,也有将其称为“心流”的。基于此,输入方案的取码规则应越简单,越贴合条件反射越好。
这里还以虎码、小鹤与键道的形码取码规则为例,谈谈我使用的感受。虎与鹤都是四码定长,相对来说,虎的取码更大,规则更直观,相对的需记忆的字根也更多。而键道跟他俩走的就不是一个路子,它采用的二分法取码,仅17个字根。
键道仅17个字根,分布在五个键位上,看起来很美好吧?其实不然,键道中多数字要取小根,甚至“横竖折撇捺”五个笔划,使用户时不时还要停下去想一想“这半边的第一笔是什么来着?”。笔者认为用户在输入时更多的是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,取小码(笔画)极大的影响了输入体验。
比起键道的字根少且小,小鹤的字根直观不少,但它的输入体验也称不上美好。笔者在使用小鹤取码时最常遇到的问题出现在取码规则上,不过年代久远,笔者也无法记起是具体有哪些规则,只留下不少字的取码非常不直观的印象。当前有一些新的输入方案,追求通过复杂的规则缩短码长、减少字根,笔者认为这无疑是本末倒置——用宝贵的认资源去交换理论上的速度不可取。
再说回虎码,它的取码体验最好,不经思考,符合直觉。当然,并非说虎码没有遇到让笔者想怒砸键盘的取码,只是对比来说鹤与键道来说更无感。
笔者当前以打单字为主,辅以六十来个简词。对比打词来说,这样每打一个字大概都得多按一次键盘。仅以“打字速度 = 击键 / 码长”来看,这样的方案似乎殊为不智。但我的体验下来,不用承担打词“跳码”的认知负担,这样输入起来更流畅,更舒服,速度也并不比打词低多少。
第二个体会是打字需要练习——持久的练习。要想流畅的输入,不占用认知资源,把所有的思维投入到文字本身,练习必不可少。
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练习心得供大家参考、置评。1、练习不需贪图大量,持久更重要;2、练习应循序渐进,不要好高骛远;3、后期也要练习字根及拆分。